(一)发病原因
大多数病例均为记忆辅助T细胞肿瘤,病因尚不明,以往普遍认为MF从一开始就是恶性肿瘤,但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人认为本病开始时为一免疫性疾病,以后才发展为淋巴瘤,从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经常进展为免疫母细胞淋巴瘤这一事实证明了此种发展的可能性,此外以下的观察亦支持MF的免疫学起源:
①正常人类淋巴细胞与高陆核丝分裂原或植物血凝素培养引起5%~11%细胞的外观与光镜下和电镜下所见的MF细胞或seary细胞不能区别,说明后者为受刺激的淋巴细胞的产物。
②MF中的向表皮性(epidermotropism)和形成Pautrier微脓肿亦代表一种免疫现象,Langerhans细胞提呈抗原给T淋巴细胞,像接触性皮炎一样,导致淋巴细胞与Langerhans细胞并位,T淋巴细胞与Langerhans细胞交互作用,从而形成Pautrier微脓肿灶,此种过程比接触性皮炎慢这一事实提示其在处理抗原方面有缺陷,使一种尚未证实的抗原持续存在,并刺激淋巴细胞在慢性反应过程中发生恶变。
③鉴于细胞浸润的单克隆性(momoclonalily)为恶性的标记,T细胞受体基因克隆重排南方斑点分析(southern blotting analysis)表明T细胞的单克隆性在早期斑块期并不明显,但在硬结性斑块进展为肿瘤期时,则可查到,此外病毒感染亦被涉及,有报告在315例MF患者中,发现36例(11.4%)有抗人类T细胞亲淋巴病毒1型(HTLV-1)的特殊抗体。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提出以下的假说,本病的皮肤浸润经过3个阶段:
1.不典型皮肤浸润阶段:虽然对本病的最初组织病理变化仍有争论,认为一开始为相互作用的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不典型浸润,以后可消退,局部持久存在或受不同影响发展成下个阶段。
2.皮肤扩展阶段:上述不典型浸润细胞可以影响再循环T细胞,当后者进入其他部位皮肤时,引起同样的不典型相互作用或激发最初浸润的因素直接影响其他部位的皮肤,发生不典型多形性浸润,随着病变的发展,形成斑块或肿瘤时,浸润变得更单一,主要为T细胞性瘤细胞,甚至在此期已有极轻微的系统性免疫异常。
3.系统性病变阶段:当皮损发展或累及血液,其他内脏时,单一形T细胞性瘤细胞浸润突出,患者细胞免疫明显异常,异常免疫反应可发生在各个方面,可因游走和再循环的异常方式,尚未明确的皮肤刺激的传递(持续性抗原,环境中变应原),异常T淋巴细胞的反应或辅助或抑制成分的异常调节而在组织中发生淋巴细胞和巨噬单核细胞的聚集,MF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如接触石油工业品,工业废物,废气,放射性污染物,杀虫剂,农药以及其他变应原,如光线或病毒),机体易感性,异常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Langerhans细胞相互作用,或异常抗原持续性刺激均有关系,根据上述假设和推理,他认为本病在早期为“反应性”,而后发展成恶性新生物性。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