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946年,Wyers首先注意到恶性间皮瘤似乎与接触石棉有关,1960年Wagnert等肯定了间皮瘤的发生和接触石棉粉尘的密切关系,以后各家报道有石棉接触史的病人所占比例迥异,从0%~100%,多数文献为70%~80%,石棉的接触途径包括职业,环境及石棉工人的家庭成员,其中最主要的接触是职业,据统计,船厂工人,纺织工人,管道工人,焊工,油漆匠及建筑工的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300倍,在这些厂矿附近的居民及石棉工人家属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石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质,在工业上的用途有3000种,据电镜对尸检的观察,发现几乎100%的都市人口肺组织中都隐藏着石棉纤维,石棉的致癌力与接触的时间,接触的量有关,还与石棉纤维的类型,特性,长度及宿主的敏感性有关,已观察到实验动物吸入或注入石棉纤维后诱发间皮增生,非典型增生到癌变的过程,3种石棉纤维有同样的致癌力,人的间皮瘤主要是由青石棉所引起,其次是铁石棉和透闪石,其物理形状比化学成分更为重要,致癌纤维为0.5~50µm长度的细丝,一般先吸入呼吸道,然后通过横膈或血流吸入腹腔,沉积在组织中的石棉细丝,由于含铁蛋白沉积而形成金黄色或棕红色长短,粗细不一的块节状或弯曲小体,称石棉小体,这在组织切片中易辨认,有些小体边缘可出现异物巨细胞反应,曾对84例腹膜间皮瘤进行观察,其中54例有职业石棉接触史,并在肺组织内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石棉小体,一般认为与石棉接触的量越大和时间越长,发现腹膜间皮瘤的机会越多,从接触石棉到间皮瘤发病,短不到1年,长可达50年以上,多数作者认为有一个比较长的潜伏期,平均33~43年,故发病年龄以50~7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这可能是男性从事职业性石棉接触较多的缘故。
间皮瘤的发生还可能与放射性物质,病毒,遗传,个体敏感性及慢性炎症等刺激有关,盆,腹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发生恶性间皮瘤的也有报道,其潜伏期往往比较长,因此对经放射治疗后幸存10~20年病人的追随是很有意义的,可见间皮瘤的发生与其他肿瘤同样存在多方面的因素。
(二)发病机制
有研究发现,石棉纤维在体外可抑制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Robinson(1989)认为石棉纤维强力地抑制了抗癌免疫监视中起重要作用的NK细胞活性,这至少是致癌的机制之一。
1.大体所见 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外形,可以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类,以前者更为常见。
弥漫型的生长特征是腹膜广泛受累,常以下腹部或盆腔为重,腹膜的脏,壁层可见多数大小不一的瘤结节,结节边界不清,广基或有长短不一的蒂,有些可融合成较大的包块(或称母瘤),色暗红或灰白色,质软或脆,触之易脱落,部分肿瘤可表现为浆膜面大片盔甲样增厚,可达5cm,一些脏器如肝,脾,胰等包裹于肿瘤中,肠管粘连成团,网膜呈饼状,更严重时腹腔完全封闭。
局限型好发于上腹部或盆腔,常形成大块肿块附着于浆膜脏层,直径可超过10cm,其质软而脆或纤维性较硬,有坏死,出血,对周围组织如肝,脾,胰,胃肠道及后腹膜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浸润,腹膜脏,壁层还可见散在的小的瘤结节,个别局限型为单个肿瘤,包膜完整,可为良性或低度恶性,很少见。
一般来说,无论在哪一类,子宫附件大多与周围癌组织粘连,界限不清,术后大体病理及显微镜检查,子宫,卵巢为正常大小,绝经后可萎缩,仅表面有癌结节,近年有报道以卵巢包块表现为主的或仅限于卵巢的恶性间皮瘤。
2.光镜所见 从组织学看间皮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特点,可向上皮细胞分化,形成上皮样肿瘤(上皮型),也可向间质细胞分化形成梭形细胞肿瘤(肉瘤型),还可形成两种组织形态混合的肿瘤(混合型),故一般分为3型,根据细胞的形态如有无异形性和巨瘤细胞,以及核分裂象的多少而区分良,恶性,但实际上,从临床所见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来看,组织形态良性者仍有恶性的可能。
(1)上皮型:上皮细胞可呈高柱状,立方或多边形,排列为乳头状,腺管状,索状,片状等,典型的上皮样细胞胞质轻度嗜酸性和呈细颗粒状,常有空泡,胞核增大,有清楚的核膜和核仁,间变明显的瘤细胞奇形怪状,大小不一,多出现多核巨细胞,核分裂象多少不等,一般无明显的基底膜。
(2)肉瘤型:瘤细胞呈梭形,排列呈带或螺环形,分化高者,瘤细胞细而长,间质有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分化低者,细胞短而粗,间质中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少或无,核分裂象多少不等。
(3)混合型:上述两型结构呈不同程度的混合,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型细胞也很常见,据文献报道及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以上皮型为常见(表1),混合型和肉瘤型多见于儿童。
3.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
(1)组化法:用于检测酸性和中性黏多糖,常用的方法有胶质铁染色(Coll Fe),PAS染色,黏液卡红染色,恶性间皮瘤能产生大量透明质酸(酸性黏多糖),而腺癌内含有中性黏多糖,用玻璃酸酶消化后再行胶质铁染色(Coll Fe-D),用淀粉酶消化后再进行PAS染色(PAS-D)或用黏液卡红染色,在间皮瘤呈阴性反应,而在腺癌多数呈阳性反应(表2),此3种方法可用于间皮瘤与腺癌的鉴别诊断,其中胶质铁染色较为可靠。
(2)免疫组化:常用的方法有抗癌胚抗原抗体染色(CEA)和抗细胞角蛋白抗体染色(Keratin),综合多数文献,在间皮瘤中CEA的阳性率仅为15%,而在腺癌则为86%,Keratin在二者均多数阳性,CEA阴性而Keratin阳性,有助于间皮瘤的诊断。
(3)电镜:超微结构的特点包括密集细长的微绒毛,糖原,桥粒,基底膜,张力微丝,然而这些特点与腺癌的超微结构特点部分重叠,Warhol(1982)等首先提出了定量研究,发现前者平均微绒毛长度与直径比值(LDR)为11.9,而后者为5.28,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还发现间皮瘤细胞浆内含有丰富的张力微丝,而在腺癌中则很少或缺乏,张力微丝和LDR是诊断间皮瘤很好的参数,并已被以后的研究证实,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平均微绒毛长宽比值大于11以上者为恶性间皮瘤,而转移性腺癌的平均微绒毛长宽比值<5。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