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食管狭窄食管穿孔
1.食管溃疡:
食管硬化剂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食管溃疡,其发生率约为10%~90%,这是由于局部化学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反应,食管静脉血栓形成及组织坏死造成的食管黏膜损伤,Kozarek认为,小的食管溃疡的发生是硬化剂治疗后结果良好的征象,表示静脉壁内发生纤维化,有利于曲张静脉闭塞,防止再出血,值得注意的是大而深的溃疡,往往与出血,穿孔及食管狭窄有关,应当避免。
血管外注射硬化剂剂量过大或反复在一点注射,往往是形成深大溃疡的主要原因,X线监视发现血管内穿刺注射硬化剂,其真正血管内注入率约为50%,血管内一般每点注射硬化剂约5~10ml,但是如果血管外每点超过5ml则有形成深大溃疡及穿孔的危险,硬化剂与食管溃疡的形成亦有很大的关系,以对食管的损伤程度而言,无水酒精?5% phond almond oil?5%氧化乙醇胺油酸酯?1%乙氧硬化醇。
2.食管狭窄:
食管狭窄是EVS的后期表现,可在几周或几个月后出现,硬化剂造成的组织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食管狭窄的主要因素,治疗次数越多,剂量越大,沿管周重复注射部位越多,其发生狭窄的机遇越大,持久和较大的溃疡往往以纤维化方式愈合,易于发生食管狭窄,此外,酸廓清能力下降亦是食管狭窄的一个因素,硬化治疗后钡餐检查可见食管运动功能失调,压力测定显示食管蠕动减少,中,下段非推进性收缩明显增多,吞咽时食管下段最高压力均值降低,可能是食管平滑肌受损以及神经丛变性所致。
3.食管穿孔:
食管穿孔是EVS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4%,平均约1%,穿孔多发生于较深的溃疡和检查时的创伤,但自EVS应用以来,创伤性导致的即刻穿孔已经罕见,延迟穿孔是由硬化剂引起的食管壁全层坏死和微脓肿形成所致,常发生于EVS后数天至2周左右,发生因素往往与注射于血管外的硬化剂剂量过大和注射过深,活动性出血以及与三腔二囊管压迫并用等有关,据报道,严重的肝病患者以及EVS前后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患者,其EVS后发生食管穿孔的危险性增加。
4.食管血肿:
在EVS的并发症中食管血肿少见,食管血肿的形成常与Mallory-Weiss综合征,剧烈呕吐以及食管肿瘤的手术剥离等有关,有时也可自发形成,EVS后可产生食管黏膜的无菌性炎症和组织坏死,并可形成黏膜下溃疡甚至肌层溃疡,由于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以及凝血机制紊乱,食管黏膜下的无菌性炎症可导致血肿形成,另外,每次硬化剂注射量的大小,注射动作是否轻柔亦与食管血肿的产生有关。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