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动力紊乱
IBS患者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周期明显缩短,空肠出现较多离散的丛集收缩波,且腹痛发作者中68%与之有关,这些变化在应激和睡眠中更为明显,另外,腹泻型IBS患者小肠,结肠转运时间增快,而便秘型患者则明显减慢,上述变化与IBS的症状关系尚不明确。
内脏感觉异常
内脏敏感性增高是IBS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也是IBS的生物学标志之一,研究发现IBS患者多数具有对管腔(直肠)扩张感觉过敏的临床特征,其平均痛觉阈值下降,直肠扩张后的不适程度增强或有异常的内脏-躯体放射痛,提示脊髓水平对内脏感觉信号处理的异常。
精神因素
心理应激对胃肠道功能有显著影响,它在IBS症状的诱发,加重和持续化中起重要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对IBS的影响可表现为:对胃肠生理的作用,对疾病的体验,疾病行为和疾病后果的影响,对行为干预指征的影响,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在IBS患者中具有更高的发生率,胃肠门诊中相当部分患者伴有心理障碍,其中以焦虑,抑郁为主。
肠道感染
部分IBS患者在发病前有肠道感染史,在由各种病原,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患者中20%~25%在急性感染后发生肠功能紊乱,有10%可发展为感染后IBS,肠道感染可对肠黏膜上皮屏障和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导致肠功能紊乱,诱发IBS,肥大细胞是肠道黏膜组织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肠道炎症时,肥大细胞受到抗原刺激而脱颗粒,其介质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或分泌细胞,也可能首先兴奋其周围的神经细胞,再由后者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部分IBS患者的症状与食物有关,可加重其症状,食物中的纤维发酵可能是过多气体产生的原因,此外,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也是产生症状的原因之一。
发病机制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胃肠动力紊乱和内脏感觉异常,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不清,近年来已注意到肠道急性感染后可引起IBS,另外心理社会因素与IBS的发病也有密切关系,因此,IBS可能是由于某些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