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患肢抬高,局部冷敷,以减轻症状。寒冷季节注意肢体保暖,不宜久站坐,要经常活动肢体或改变体位,以促进肢体气血流畅。
严格控制陪伴人数和探视次数。用含氯消毒液湿拖病室地面1~2次/d并擦拭床头柜、椅、门窗1次/d,床单、被套以及被服均高压灭菌后使用,并及时更换,被服以棉制品为宜。一切治疗、检查和护理前后,医护人员及时洗净双手,并用新洁灵喷双手消毒。体温表、血压计等用物固定使用,并对家属进行相关教育。
红斑性肢痛症西医治疗方法
(1)止痛药:阿司匹林片0.5g,3次/d,可减轻疼痛。
(2)收缩、扩张血管药:抗5-羟色胺拮抗药地塞利尔(Deselil)1~2mg,2~3次/d;麻黄碱30mg,3次/d,睡前合用安定片,有 收缩血管作用,但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孕妇禁用。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硝普钠等血管扩张剂亦可应用,但疗效未定。口服利血平、氯丙嗪、利福平等可 能改善症状。
(3)皮质激素:小剂量泼尼松(强的松)15~30mg/d,口服,短期有效。
(4)封闭疗法:
①套式封闭:用0.25%~0.5%普鲁卡因(奴夫卡因)于患肢行套式封闭,1次/d,连续3~7次。
②骶管封闭:按外科骶管麻醉方法,缓慢注入0.5%~1%奴夫卡因5~10ml,1次/d。连续3~7天。对双足受累者有立即止痛效果。亦可用盐酸 利多卡因0.2g(10ml)、盐酸肾上腺素1mg,泼尼松龙(强的松龙)25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骶管封闭,可收到良好效果。
红斑性肢痛症中医治疗方法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三阴交、昆仑、太冲。
备用穴:内庭、行间、解溪、丘墟、中封、侠溪。
(二)治法
每次选常用穴2~3穴,酌加备用穴1~2穴。一般采取快速进针,得气后施提插结合小幅捻转之泻法,待出现较强烈的针感后,即行出针。体质较弱者,得气后予以轻度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针柄上燃拇指大艾炷。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耳针
(一)取穴
常用穴:①交感、神门;②心、皮质下;③心、神门。
(二)治法
每次取1组。可以第1组与第2组交替使用,亦可仅用第3组。据症情变化和治疗情况而定。均取双侧穴。探准敏感点后,将毫针速刺入,以不穿透耳软骨为度。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600次/分,电流强度以耐受为度,通电30~60分钟。每日1次。有条件者,可在睡前加针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解溪、足三里。
备用穴:合谷、昆仑、中渚、太溪、行间、临泣。
(二)治法维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2毫升)。常用穴取1穴,备用穴视症情而定,酌取1~2穴。每穴注入0.3~0.5毫升,总剂量以不超过2毫升为宜。注射针头选用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后,有酸胀重感即可,如有触电或发麻感,应稍上提后,始能注入药液。穴位轮流选用,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停7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刺血
(一)取穴
常用穴:足十宣(或足部井穴)。
备用穴:足三里、三阴交。
(二)治法
据病变累及部位,取相应足十宣穴或井穴,如累及整个足跖部或足趾,则均取。足十宣和足部井穴可交替轮用。操作方法为,医者以左手拇、食指用力捏紧足趾,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迅速点刺,挤出绿豆大血珠1~2滴。用消毒棉球拭净。如第1次刺血,症状未见减轻,可加一备用穴。备用穴用针刺法,针芒向下,进针得气,提插探寻,使针感传导至足,再施一进三退之透天凉手法3~6遍。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拔罐
(一)取穴
常用穴:分二组:1、上肢:华佗夹脊自C5~T7,曲池、外关;下肢:华佗夹脊L1~5、秩边、阳陵泉。
2、上肢:八邪或上八邪(手背第1~5指掌关节后缘之间凹陷处);下肢;八风或上八风(足背第1~5趾跖关节后缘,两跖骨间)。
(二)治法
第1组穴位针刺,秩边穴以75毫米长之毫针,深刺;馀穴用40~50毫米毫针,华佗夹脊略斜向椎体刺,馀均直刺。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运针3~5分钟,留针15~20分钟,隔5分钟运针一次。一般每次取1~2穴,穴位交替取用。?第二组穴用拔罐法,每次取一穴(双侧),穴位可交替轮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拔以抽吸罐
一般玻璃罐难以吸拔),留罐10~15分钟,以吸出5~10毫升血液为度。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一次,针刺与拔罐同期进行。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