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紧张(20%):
老年人如果长期受到外界比较强烈的不良刺激,则容易罹患高血压病。也就是说,老年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悲伤、忧愁等不良因素长期刺激而得不到解脱时,就会使大脑皮质的抑制和兴奋过程发生紊乱,皮质功能失调,从而失去对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调节,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和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致血压升高。内分泌失调(10%):
老年人器官调节功能障碍,使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这两种物质能使身体中的周围小动脉收缩,管腔变窄,血流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去氧皮质酮、醛固酮、皮质醇等激素,通过使钠和水贮留与影响血管舒缩功能而引起血压升高。肾素分泌增多(28%):
肾源又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肾素是肾脏内分泌素,当肾血管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引起肾缺血后,肾素则分泌增多。肾素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肝和肺一系列生化物质的作用,先后形成血管紧张素Ⅰ与血管紧张素Ⅱ及Ⅲ,后两者可使周围小动脉痉挛,血压增高。血管紧张素Ⅱ、Ⅲ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促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引起水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加,血管壁水肿,外周阻力增加,也促使血压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低肾素者多,可能是血压增高的生理反应。老年人肾动脉硬化损害了排钠能力,引起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加,加上β受体数量减少对循环的儿茶酚胺敏感性降低,通过动脉压反馈性抑制肾素的释放所致。遗传因素(25%):
高血压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据有关学者统计,父母中有一人患高血压病,则子女中有28%患有此病;双亲均有高血压病,他们子女中约40%~45%,可能患原发性高血压。食盐过多(10%):
目前认为,每日摄入的食盐量过多容易患高血压病。其原因是食盐中的钠离子可以渗入小动脉,引起小动脉管腔缩小,血流阻力增大,因而造成小动脉的痉挛,血压升高。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也证实:在食盐摄入量高的地区的人群(如日本人),患病率高,而食盐摄入量低的地区的人群(如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患病率则非常低。发病机制
高血压危象的发生机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高血压患者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血液循环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去甲基肾上腺素和精氨酸加压素等收缩血管活性物质突然急骤的升高,引起肾脏出,入球小动脉收缩或扩张,这种情况若持续性存在,除了血压急剧增高外,还可导致压力性多尿,继而发生循环血容量减少,血容量的减少又反射性引起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和精氨酸加压素生成和释放增加,使循环血中血管活性物质和血管毒性物质达到危险水平,从而加重肾小动脉收缩,由于小动脉收缩和扩张区交叉所致,故其呈“腊肠串”样改变,引起小动脉内膜损伤和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素等有害物质进一步释放,形成血小板血栓,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伴有微血管内凝血,点状出血及坏死性小动脉炎,以脑和肾脏损害最为明显,有动脉硬化的血管特别易引起痉挛,并加剧小动脉内膜增生,于是形成病理性恶性循环(图1),此外,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和血管加压性活性物质过量分泌,不仅引起肾小动脉收缩,而且也会引起全身周围小动脉痉挛,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骤然增高,则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此时发生高血压危象。
病理生理:急进性高血压的血管损伤主要包括内膜增生和纤维素样坏死,内膜增生的程度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和时间有关,过去认为高血压脑病主要由于渐进性脑血管痉挛和缺血,目前考虑系脑小动脉突破性扩张,导致过度灌注,脑血流量明显增多和体液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入血管周围组织所致,在慢性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适应较高的压力,通过交感神经调节使管壁增厚,当MAP达到23.8kPa(180mmHg)危险水平时,先前收缩的脑血管由于不能承受高的压力而突然扩张,首先发生在肌张力较低的部位,然后普遍扩张,在较高的压力下,脑血管过度灌注,组织液漏入血管周围组织而导致脑水肿,继而出现高血压脑病临床综合征。
上述研究所见可解释某些临床征象:
①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常在相对低的血压水平时就出现高血压脑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可能由这些患者的脑血管还未形成像慢性高血压者的动脉壁增厚,此时其自动调节上限还未上升所致。
②慢性高血压患者除非血压很高,一般不易发生高血压脑病。
③慢性高血压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快速降压而出现头晕,乏力等严重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
④进一步增加脑血流量方法如吸入CO2,将加重高血压脑病的临床症状。
⑤动物实验证明,脑血栓形成时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随血压升高,原已损害的脑组织由于过度灌注,导致脑水肿而压缩正常的脑组织,以上为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谨慎降压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总之,高血压脑病是渐进性高血压的后果,系因血脑屏障和脑血流调节保护措施失效所致,任何类型的高血压都可发生高血压脑病,但多见于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患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当伴有肾功能损害时,易发生高血压脑病。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