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本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多见于有血缘婚姻的子代,尤以堂兄妹间结婚者的子代居多,本病基因定位于8p12~p11。
(二)发病机制
目前最能引起人们重视的发现是,在对本病进行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时,其分裂增殖特别慢,细胞存活时间为正常人的1/8~1/3,培养的成纤维细胞酶活性也可见有各种异常,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及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基酶(HGPRT)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增加,组织因子活性也增加,本病的皮下组织被结缔组织所取代,这表明新合成的结缔组织增多,生化分析显示己糖胺及羟脯氨酸增加,皮下硫酸皮肤素增加,从病人皮肤萎缩病变部位取得成纤维细胞培养发现,其胶原合成亢进,也有人报道尿中透明质酸排泄增加,本病患者的脂肪组织减少,但其脂肪细胞变大,且对胰岛素特异的受体的数量下降。
基于本病多有性功能减退和性腺发育不良,故推测可能与垂体功能低下有关,有人发现病人血钙异常升高,皮肤和皮下组织多有钙盐沉着,因而设想本病发病可能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还有人认为和肝脏灭活氢化可的松的功能不佳有关,因而出现可的松过剩和抗蛋白同化作用增强,呈现为生长停滞,组织萎缩和糖尿病,但以上设想均未获得广泛的承认。
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钙化性主动脉粥样硬化,常伴以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皮肤和皮下软组织明显萎缩,全身性细长体型和睾丸严重萎缩,恶性肿瘤发生率高。
根据Fleischner描述,本病的表皮角化过度,皮肤附属器变性,有不同程度的真皮纤维化和透明变性,管腔狭窄,肾上腺球状带倾向于增宽,全身各组织均可发生纤维化和其他结缔组织改变, 由于肌纤维破坏丧失和纤维化而引起肌肉萎缩,是本病的常有组织学改变,此外,尚有肌纤维肿胀,横纹消失,肌纤维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等。
主动脉和大血管钙化是本病常见的病理改变,所有病例均有与年龄不成比例的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常波及冠状动脉而发生心肌梗死,也可见有动脉中层钙化和透明性变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变最明显的特征为主动脉或二尖瓣严重钙化,部分病例可发生垂体嫌色细胞瘤,也有的发生垂体嗜碱性腺瘤。
在脑组织中可见有因动脉硬化所致的脑皮质萎缩,但无明显脂褐质色素沉着和淀粉样小体,周围神经无异常发现。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