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大肠瘤属癌前病变,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凸起物。
(二)发病机制
大肠腺瘤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为有蒂型和广基型,组织学切片上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状成分,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3种,临床上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占70%左右,由于其分类特点,只有当对完整的腺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腺瘤的组织学类型。
虽然大部分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但不是所有大肠腺瘤均发生癌变,腺瘤的癌变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腺瘤大小:一般来讲随着腺瘤的增大其癌变机会显著上升,据文献报道,直径<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7%~2.6%,6,5%~24.3%,12%~25%,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5%~9.8%,41.7%~46.1%,近年来发现一种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径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恶变率高,但却易漏诊,故肠镜检查时须仔细。
2.病理类型:腺瘤中绒毛状成分越多越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
3.腺瘤外形:广基型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变率显著上升,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发生率约5.7%,中度为18%,重度达34.5%。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