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细菌学检查,如果早期临床不能确诊,必要时可做活体组织检查。
放线菌侵入组织后,可引起组织坏死及形成脓肿,其中有放线菌颗粒(actinomy cotis granules)或称为“硫磺颗粒”(sulphur granules),由菌体和菌丝组成,色淡黄,直径可达数百微米,镜下见嗜碱性不规则分叶体,中央部呈均一性,边缘部有辐射状分支细丝,细丝顶端常有胶体鞘膜,形成玻璃样杵状体,周围有大量中性多核白细胞环绕,再外周为上皮样细胞,巨细胞,嗜酸性细胞及浆细胞,最外层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
发病年龄主要在20~50岁,男性常为女性的2倍。
早期症状为涎腺局部出现无痛性小肿块,逐渐增大,检查发现腺体肿大,组织较硬,并有压痕,挤压腺体导管口无分泌物流出,肿块不活动,很快有脓肿形成,出现疼痛或热感,表面皮肤呈暗红或紫色,板状硬,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炎症继续发展,表面皮肤变软,脓肿逐渐破溃,流出淡黄色粘稠脓液,肉眼或取脓液染色检查,均可查见“硫磺颗粒”,破溃排脓后的炎症浸润灶,不久就在其周围又形成新的结节和脓肿,脓肿互相沟通,形成瘘道而转入慢性期,瘘管口有不整齐的肉芽组织,以后若伴有化脓性感染时,还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蜂窝织炎的症状,体温高达38.5~39℃以上,这种急性炎症与一般炎症不同,虽经切开排脓,炎症可有好转,但放线菌病的局部板状硬肿胀不会完全消退,愈合后留下紫红色萎缩性疤痕。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