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发病率极高,最常见的是缺铁贫血,多发于儿童,我国7岁以下小儿贫血发生率为40%,关键在于日常生活和饮食注意调整,要为骨髓提供充足的造血物质,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在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每天约需铁1mg,生育期妇女每天需铁1.5~2mg,妊娠和哺乳期需铁量更多,因此,平时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及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豆类等,要注意饮食的合理配合,如餐后适当吃些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餐后饮用浓茶,则因铁与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沉淀,影响铁的吸收,另外,用铁锅烹调食物,对预防贫血大有益处,叶酸和维生素B12也是造血必不可少的物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瓜类,豆类及肉食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肉类及肝,肾,心等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但经高温烹调后,可使50%以上的叶酸和10%~30%的维生素B12遭到破坏,因此,生活中既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又要讲究烹饪技术,尽量避免过度蒸煮食物。
要保护好“造血工厂”,许多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都可损伤骨髓,化学因素如苯有机砷,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抗癫痫疾病药物,抗风湿药[如保太松,吲哚美辛(消炎痛)]等,物理性因素如X线,B12,γ射线,中子等,均可损害骨髓,是造血的大敌,因此,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遵守操作规程,尤其不可滥用对造血功能有害的药物,还应避免不必要的X光照射。
失血也是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各种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痔疮,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应积极进行治疗。
老年贫血另有的特点,老年人由于皮肤色素沉着贫血不易被发现,临床有的表现头晕,有的表现心前区疼痛,有的表现精神错乱,懒散,淡漠,忧郁,易激动,幻觉等,这些均是老年人贫血的特殊表现,因此约有30%的老年贫血患者就诊于其他科室,当贫血纠正后这些精神症状随之消失。
老年人多有多年饮茶习惯,长期饮浓茶可使食物中铁沉淀影响胃肠吸收,易造成缺铁性贫血,另外老年人多有溃疡病,痔,肝硬化,萎缩性胃炎等慢性出血,也会造成缺铁性贫血,故老年人预防贫血,提倡饮淡茶,有消化道疾患者应早期治疗,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手段,由于缺齿,义齿及烹调过度导致叶酸,维生素B12缺乏,老年人千万不能因牙齿不好而煮菜太烂,可以切得碎一些,平时多吃绿叶菜与水果以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有继发原因,特别是乱用药,接触汽油,苯等有毒物质,同时,对老年贫血要督促用药,老年人忘性大,超高龄老人(大于80岁)更是经常忘记吃药,家人应经常提醒。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