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 内科 > 血液科 >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 > 症状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症状

本病多数发生于HIV感染过程中,但也可发生于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极少发生于正常人,大多数病例为男性,可能与男性感染HIV者较多相关,20%病例近期有猫抓史,皮肤损害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亦可累及肝,脾,肺,支气管黏膜,胸膜,胃肠道黏膜,骨髓,口腔黏膜,结膜等器官。

皮肤损害可分真皮型及皮下型,真皮型损害为红色或暗红色针尖大小丘疹,后逐渐增大成半球形,尖顶形或有蒂的结节,呈象皮样硬度,晚期可表现为溃疡及浆液性渗出,数目可由单个,多个到成百上千不等,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面部或手部的单个皮损可类似于化脓性肉芽肿,消退后,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和硬结,体积较大的损害愈后可出现皮肤萎缩,一般无自觉症状,皮下型为直径数厘米的斑块,常类似蜂窝织炎,常见皮损下方的骨受累,可先于皮损,骨损害主要发生于肢体远端,常伴疼痛,X线可发现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损害,或为边缘不清伴有明显皮质破坏,弥漫性皮损常伴有骨膜反应。

播散性多脏器感染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等,个别病例可发生败血症样综合征,菌血症等,肝脏受累表现为紫癜性肝炎,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肝大,血清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等症状,肝活检可见肝内有许多充满血液的囊肿,损害内为黏液样基质及成团的颗粒状紫色物质,Warthin-Starry染色及电镜观察证实颗粒状物质为细菌,与皮损中细菌为同一种菌。

本病与Kaposi肉瘤均为好发于HIV感染者的血管增生性疾病,两者在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的治疗方法与预后截然不同,发生于面部和手部的单个皮损,临床上与化脓性肉芽肿相似,因此,正确地鉴别本病与Kaposi肉瘤,化脓性肉芽肿非常重要,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变化,在组织病理学方面,本病有以下特点:内皮细胞呈立方形向腔内突起,内皮细胞常有间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有明显的白细胞碎裂;间质中可见紫色颗粒状物质团块,此系本病病原菌集聚而成;缺乏化脓性肉芽肿的纤维间隔成分叶状外观。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 赵晓武

    赵晓武

    主任医师擅长:白血病
  • 孙志新

    孙志新

    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系统疾病,如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
  • 冯建明

    冯建明

    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病、风湿病及高原病的诊治,主要诊治各种
  • 李文倩

    李文倩

    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系统疾病,如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