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食管化学性烧伤在临床上分为酸性和碱性腐蚀两类,酸性化学物质,如强酸(有硫酸,硝酸,盐酸,石炭酸等)可与组织接触面发生凝固性坏死,由于食管鳞状上皮表面所附黏液耐酸能力较强,多可阻止酸向深部组织渗透,故其可不被吸收而达到胃内;碱性化学物质,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来苏儿液,卤水,稀氨溶液(氨水)及石灰水等能溶解蛋白质,胶原和脂肪,吞服后主要产生液化性坏死,并向深部组织渗透,引起广泛的组织损害,液态碱因为比重较高,易通过咽部进入食管和胃;固态碱则因较易黏附而常局限于咽或食管某一区域.
(二)发病机制
碱性物质造成的食管损伤及愈合分为3期,即急性期(第1~4天):液化,坏死,血管内血栓形成及进行性的炎症改变,黏膜充血,水肿,24h内不出现黏膜脱落和坏死;亚急性期(第5~14天):坏死区黏膜脱落,形成溃疡伴肉芽组织形成,开始出现成纤维细胞,胶原沉积,此时食管壁薄,最易穿孔;瘢痕形成期(15天至3个月):纤维组织形成,胶原进一步沉积,第3周开始胶原收缩,造成食管狭窄,食管黏膜的再生在吞服腐蚀性碱液后第4周至3个月内完成,严重食管化学损伤的后期合并症是食管狭窄,狭窄多位于食管损伤最严重的部位,食管的生理狭窄处易使腐蚀物质滞留的部位,也是食管损伤最重的部位.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