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检测因素(25%):
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 70 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 75 %.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重视因素(20%):
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
其他因素(20%):
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
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
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