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脓腔形成后,外周血象多正常或轻度增高,70%~90%脑脓肿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增加,可凭此与脑肿瘤相鉴别。
2、脓液检查和细菌培养
通过脓液的检查和培养可进一步了解感染的类型,药敏试验对选择抗生素有指导作用,故穿刺脓液或手术摘除脓腔后,应及时送检,若行厌氧菌培养,送检的器皿应密闭与空气隔绝送检,亦可立即做细菌涂片染色镜检,尤其对脓液已破入脑内和脑室,而脑脊液呈脓性者,镜检可立即初步了解致病菌的种类,以指导用药。
根据脓液的性质也可大致判断细菌的类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液呈黄色黏稠状,链球菌呈黄白色稀薄状,变形杆菌呈灰白色稀薄有恶臭,大肠杆菌呈粪便样恶臭,绿脓杆菌呈绿色腥臭,真菌以隐球菌及放线菌常见,可用印度墨汁染色,肺吸虫呈米汤样脓液或干酪样变,脓液内有虫卵,阿米巴脓液呈巧克力色,黏稠无味,在脓壁上可找到原虫滋养体。
3、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可了解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及增高程度,但颅内压增高明显者,尤其病情危重时,腰椎穿刺应视为有“危险”的操作,一般不做,若需要检查时,则操作要非常慎重,穿刺成功后迅速接通测压器,测压后要十分缓慢放液,留少量脑脊液送检,术后病人要平卧6h,并给予脱水降压,脑脊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一般在(50~100)×106/L(50~100个/mm3),蛋白也常升高,糖和氯化物变化不大或稍低,早期脑脓肿或脓肿接近脑表面或脑室时,脑脊液变化明显,若出现脓性改变则说明脓肿破溃。
影像学检查
为进一步明确是否有脑脓肿和脓肿的性质及部位,辅助检查是不可缺少的,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检查方式也不断更新,如脑电图,脑超声检查,脑室造影,脓腔造影,脑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等对脑脓肿的诊断已极少使用,目前主要依靠CT扫描或MRI扫描检查,但腰椎穿刺和头颅X线拍片对某些部位病变的检查仍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1、X线平片
如耳源性脓肿可发现颞骨岩部骨质破坏,鼓室盖和乳突小房模糊或消失,鼻源性脑脓肿可有额窦,筛窦,上颌窦等充气不良或液气面存在,甚至骨质破坏,外伤性脑脓肿可发现颅骨骨折碎片,颅内金属异物,颅骨骨髓炎引起的脑脓肿,可发现颅骨有骨髓炎的改变,个别病例可见脓肿包膜钙化,小儿慢性脑脓肿可有颅骨骨缝裂开,骨板变薄,成人偶有蝶鞍扩大,后床突及鞍背吸收等颅内压增高征的改变。
2、颅脑CT扫描
CT问世前脑脓肿早期诊断较困难,自临床上应用CT检查后,脑脓肿的诊断变得容易而又准确,其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脑脓肿的CT表现根据病变发展阶段而不同,在急性脑炎期,病灶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低密度区不发生强化,脓肿形成后初期仍表现为低密度占位性病灶,但增强扫描在低密度周围可呈轻度强化,表现为完整的不规则的浅淡环状强化,脓肿壁完全形成后,其低密度边缘密度较高,少数可显示脓肿壁,增强扫描可见完整,厚度均一的环状强化,周围有明显不规则的脑水肿和占位效应,低密度区为坏死脑组织和脓液,如产气杆菌感染,可呈现气体与液平面,如为多房性,低密度区内可呈现一个或多个间隔,据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CT所示脓肿环征,并不一定表示病理上的脓肿包膜,有研究发现出现脑炎第3天后即可出现环状增强征,这与炎症累及血-脑脊液屏障,炎症周围新生血管形成并和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等有关,从发病到脓肿初步形成需10~14天 ,完全成熟需6周,少数脓肿也可与脑炎期相混淆,故临床上对脑脓肿的诊断不能盲目完全依靠CT,还需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全面考虑,以做出准确的客观诊断,但绝大多数的脑脓肿可根据CT扫描明确脓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单房或多房,单发或多发等性质,CT扫描不仅有助于诊断,还有助于选择手术的时机和确定治疗方案,同时还可对治疗效果进行追踪观察。
3、颅脑MRI检查
是继CT扫描后出现的又一新的检查方法,按脑脓肿形成的时间不同,表现也不同,急性脑炎期,仅表现为脑内不规则边界模糊的长T1,长T2信号影,有占位征,此期须与胶质瘤和转移瘤相鉴别,增强扫描比CT扫描更能早期显示脑炎期,当包膜形成完整后,T1显示高信号影,有时尚可见到圆形点状血管流空影,通常注射Gd-DTPA后5~15min即可出现异常对比增强,延迟扫描增强度可向外进一步扩大,为脓肿周围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