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象
外周血象多在正常范围,偶有白细胞增多伴核左移现象,血沉常增快。
2.病原学检查
(1)直接或染色找病原体:取患者的皮肤,滑膜,淋巴结等组织及脑脊液等标本,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银染色检查伯氏疏螺旋体,可快速作出病原学诊断,但检出率低。
(2)病原体分离:从患者皮肤,淋巴结,血液,脑脊液,关节滑液,皮肤灌洗液等标本分离病原体,其中病变周围皮肤阳性率较高(86%),分离方法有:
①取标本接种于含6 ml BSK-Ⅱ培养基管内,置33℃培养,检查1次/周,
②将标本接种于金黄地鼠(体重50 g),1~1.5ml/只,接种后7~14天,无菌解剖,取脾和肾组织研碎,分别接种于BSK-Ⅱ培养基中培养。
(3)PCR技术:依据伯氏疏螺旋体独特的5S~23SrRNA基因结构,设计引物,检测患者血,尿,脑脊液及皮肤标本等莱姆病螺旋体DNA(Bb-DNA),其敏感水平最高达2×10-4Pg(1个Bb约含2×10-3pgDNA),并同时可测出所感染菌株的基因型。
3.血清学检测
目前用于莱姆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血清试验,其诊断试剂及检测程序尚缺乏标准化,存在一定的假阴性与假阳性;抗体检测的假阴性也见于在感染后3~4周内的“窗口期”或已用抗生素治疗后的患者,因而必须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作出解释。
(1)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可检测血液或脑脊液的特异性抗体,其中IgM抗体≥1∶64为阳性,多在EM发生后2~4周出现,6~8周达高峰,大多数患者4~6个月内降至正常水平,IgG抗体多在病后6~8周内开始升高,4~6个月达高峰,维持数月或数年,国内常以血清抗B31(美国标准菌株)IFA IgG抗体≥1∶128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者作为诊断依据。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国内应用超声处理及葡聚糖层析纯化的抗确检测特异性抗体,其敏感度与特异性均优于IFA。
(3)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此法的敏感度与特异性均优于IFA及ELISA,可用此法证实经ELISA,结果可疑者。
4.血液及体液其他检测
血清冷沉淀球蛋白总量常增加100 mg/L以上(正常值为<80 mg/L),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伴有心肌或肝脏受累者可同时有ALT及AST增高,神经系统受累者,脑脊液白细胞可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蛋白变化不大,但免疫球蛋白稍增高。
组织病理:为血管周围和间质的混合细胞浸润,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细胞,Walthin-Starry染色在真皮上部可见螺旋体。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