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 肿瘤科 > 肿瘤内科 > 胃肠间质瘤 > 病因

胃肠间质瘤病因

一、病因

研究历史及命名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现在的研究认为其中大多数为c-kit阳性或CD34阳性类似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间叶性肿瘤,即目前的定义的胃肠道间质瘤,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只占极少数.

1960年,Matin等首先报道了6例胃壁的胞浆丰富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肿瘤 ,命名为胃上皮样平滑肌瘤;1962年,Stout报道了69例胃的间叶性肿瘤,称之为“奇异型平滑肌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1969年,在WHO的肿瘤分类中称之为上皮样平滑肌母细胞瘤,虽因电镜下也未找到平滑肌的证据有所怀疑,但未予足够重视.1983年,Mazur、Clark发现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缺乏平滑肌细胞的特征,提出胃肠道间质瘤概念,将GIST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自此,胃肠道间质瘤(GIST)概念渐为多数人认识和接受.1998年,Kindblon等研究表明,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细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CD34表达阳性.ICC为胃肠起搏细胞,因此,有人又将其称之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maker Cell Tumor,GIPACT).但GIST可发生于胃肠道外,如大网膜、肠系膜等,且GIST瘤细胞无ICC功能,因此目前认为GIST可能不是起源于ICC,而是起源于与ICC同源的前体细胞(间叶干细胞),这也可解释部分瘤细胞中有灶性肌源性标记表达.因此,目前大多数作者不赞同用GIPACT命名来取代GIST命名.现阶段用GIST命名比较恰当.

病理学特点

二、大体形态

肿瘤大小不一,自0.2cm~44cm不等,起源于胃肠道壁固有肌层,可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腔外生长.向腔内生长可形成溃疡,因此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可分为腔内型、壁内型、哑铃型、腔外型和腹内胃肠道外型.大多数肿瘤呈膨胀生长,边界清楚,质硬易碎;切面鱼肉状,灰红色,中心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肿瘤数目可为多个.

三、 组织学特点

GISTs主要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两种细胞可同时出现于不同的肿瘤中,但形态学变化范围大.依据两种细胞的多少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以及梭形和上皮细胞混合型.肿瘤细胞的排列也呈多样化,以束状和片状排列居多.胃与小肠的形态学变化大,直肠的形态学变化小,大部分为梭形细胞型,交叉束状排列多.肿瘤细胞分化不等,可出现核端空泡细胞和印戒样细胞.

四、 免疫组化特点

GISTs免疫组化研究表明CD117(c-kit)和CD34为其重要标志物.80~100%的GISTs CD117呈弥漫性表达,而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不表达CD117.60~80%的GISTs肿瘤细胞中,CD34呈弥漫阳性表达,并且良性的GISTs的CD34表达较高.CD34表达特异性强,在区别GIST s与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时具有重要价值.CD34阳性表达时,往往CD117也呈阳性表达.CD117、CD34的表达与肿瘤位置、生物学行为细胞分化及预后无明显关系.此外,GISTs也可有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标记物的表达,如2-SMA、desim、S-100等.但阳性率低,且多为局灶阳性.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 张阳

    张阳

    主任医师擅长:乳腺癌,贲门癌
  • 张维真

    张维真

    主任医师擅长: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恶
  • 刘丽萍

    刘丽萍

    主任医师擅长:对于肿瘤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如胃癌、大肠癌、
  • 张广志

    张广志

    主任医师擅长:各种肿瘤的化疗、生物及综合治疗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