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Balayan等人首先用免疫电镜从感染者的粪标本中发现了HEV,1989年Reyes等人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HEV)cDNA克隆,并正式命名本病毒为戊型肝炎病毒(HEV)。
HEV为无包膜的圆球状颗粒,直径为27~34nm,表面有突起和缺刻,内部密度不均匀,1989年Reyes等首先得到HEV的基因克隆,研究表明,HE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DNA,全长7.2~7.6kb,编码2400~2533个氨基酸,由5′端非结构区(NS)和3′端结构区(S)组成,5′端和3′端各有一非编码区(NC),其长分别为28bp和68bp,此外,3′端还有一个由150~300个腺苷酸残基组成的多腺苷(A)尾巴,本病毒不稳定,长期保存需放在液氮内,镁或锰离子有助于保持病毒颗粒的完整性,对高盐,氯化铯和氯仿敏感,在碱性环境中比较稳定,HEV的分类归属问题尚未最后肯定,最初曾归属于微小RNA病毒,后发现其在电镜下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与萼状病毒类似,因此又将HEV归入萼状病毒,但近来在分析HEV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时又发现其与萼状病毒不同,比较分析NS区基因组序列显示其与风疹病毒和甜菜坏死黄脉病毒相似,故有人建议将HEV归属于风疹病毒族α病毒亚组。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