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 儿科 > 小儿综合 > 小儿迁延与慢性腹泻 > 病因

小儿迁延与慢性腹泻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宿主因素:

与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力等密切相关。

2、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弧菌和病毒(包括轮状病毒)不引起迁延性腹泻,除此之外,国外报道多种引起急性腹泻的病原均可在迁延性腹泻粪便中检出。它们可分2组:

(1)急性与迁延性腹泻分离率相等的病原菌:

如痢疾杆菌,沙门菌,产毒素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

(2)迁延性腹泻分离率较高的病菌:

它们有吸附型大肠埃希杆菌(EAEC),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EPEC)和隐孢子虫。

3、肠黏膜继续损害与修复迟缓:

动物实验证实,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延缓肠黏膜修复,微量元素锌、铁,维生素A,B12和叶酸缺乏也影响肠黏膜修复。

二、发病机制

1、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1)病原体吸附在肠黏膜表面:

但并不侵入和损伤黏膜,主要靠产肠毒素或细胞毒素引起宿主产生分泌性腹泻。肠黏膜上皮细胞不受损害,肠道黏膜完整,大便为稀水样,镜检无白细胞。

(2)病原体直接侵入上皮细胞:

并在上皮细胞繁殖,破坏,进而进入固有层继续繁殖,并引起肠的炎症反应,导致肠黏膜弥漫性水肿,充血,肠腔内含黏液血性渗出物,黏膜坏死,形成浅表溃疡。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为特征。

(3)破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

这类病原体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肠上皮细胞变形,不规则,形成绒毛空胞,上皮细胞脱落,新生之肠上皮细胞功能不健全,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出现吸收不良现象。

2、非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1)渗透性腹泻(osmotic diarrhea):

是指对一种可吸收的溶质发生吸收障碍,小肠远端和结肠的渗透压增高,导致液体由血浆向肠腔反流增加,使肠内容体积增大,肠管扩张,肠蠕动加速而引起的腹泻。这种情况常见于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

渗透性腹泻大多是由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分解不完全所引起的。

(2)分泌性腹泻(secretory diarrhea):

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是肠道吸收与分泌的净差。

(3)吸收不良性腹泻:

在正常情况下,消化道内的液体,98%被重吸收,这就要求消化道要有足够的面积与健全的吸收功能。凡能损害消化道内吸收面积,影响消化道吸收功能的疾病,均可影响肠内液体重吸收而导致腹泻。

吸收不良性腹泻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黏膜透过性异常,吸收面积减少,肠黏膜充血,细菌繁殖过多,吸收抑制,淋巴梗阻,肠道运动紊乱所致腹泻。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 邵白雪

    邵白雪

    主任医师擅长:新生儿肺炎,小儿支气管炎
  • 钱明阳

    钱明阳

    主任医师擅长: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
  • 于启海

    于启海

    主任医师擅长:隐睾,小儿肾积水
  • 郭宗远

    郭宗远

    主任医师擅长:尿道下裂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