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
发病原因:
本病系由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其理由如下:
①本病常在扁桃体炎,咽峡炎,猩红热,丹毒,脓皮病等链球菌感染后发生,其发作季节与链球菌感染流行季节一致,如由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者常在冬春,而皮肤化脓性疾病引起者常在夏秋。
②病人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抗O抗体)滴定度增高。
③在发病季节用抗生素控制链球菌感染,可减少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
④肾小球中找到链球菌细胞壁M蛋白抗原。
溶血性链球菌的菌株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常随流行情况而异,有所谓“致肾炎性链球菌”者,一般以甲组12型最多见,其他如1,4,18,25,41,49型等,而2,49,55,57,60型则常和脓皮病及肾小球肾炎有关,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与否和病变程度的轻重,均与链球菌感染的轻重无关,患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人对M蛋白的免疫具有型特异性,永久性和保护性,所以很少再次发病。
发病机理:
目前认为本病系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引起,理由如下。
1.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不发生于链球菌感染的高峰,而在起病后1周或2~3周发病,符合一般免疫反应的出现期。
2.在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血清总补体浓度(Cp0)明显降低,分别测各补体值,发现浓度均有下降,但其后C3,C5降低更明显,表示有免疫反应存在,补体可能通过经典及旁路两个途径被激活,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常阳性。
3.Lange等用荧光抗体法,曾发现在肾小球系膜细胞中及肾小球基底膜上有链球菌抗原,在电镜下观察到肾小球基底膜与上皮细胞足突之间有致密的块状驼峰样物存在,内含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患者肾小球上IgG及C3呈颗粒状沉着,患者肾小球中有补体沉着,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表明这三类炎症介导物质进一步促进了病变的发展,巨噬细胞增殖在病变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