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尿卟啉原合成酶部分缺乏,即卟胆原脱氨酶缺陷引起,患者的此酶活性大约只有正常人的50%,用核酸原位杂交等技术已确定卟胆原脱氨酶的基因位于11q23-qter区域,含有5个外显子,卟胆原脱氨酶至少有3种不同的同工酶 已知一种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另一种只存在于红细胞中,但缺陷虽然在这些组织和红细胞存在,但其功能上的表现似乎仅限于肝脏。
本病常在青春期发病,月经期易诱发发作,某些药物和激素能诱发本病发作或使病情加重是因能促进肝脏中ALA合成酶的作用,糖类和正铁血红素ALA合成酶有暂时的抑制作用。
(二)发病机制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位于11号染色体11q24上卟胆原脱氨酶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患者肝细胞,淋巴,皮肤,上皮,羊膜及红细胞内卟胆原脱氨酶活性仅为正常人50%,致使卟胆原转为尿卟啉原途径受阻,同时由于ALA合成活性增强表现卟胆原和ALA在体内蓄积,研究报道这种基因突变至少有4种类型,因而酶活性表现不一,有些酶的免疫活性及催化生物活性减低,有些免疫活性正常,催化活性减低,此外,因有的患者红细胞内酶活性正常,而其他组织内减低,证明很可能控制酶表达的不止1个等位基因,控制红细胞为1个基因,控制其他组织内酶表达的为另1个基因。
本病患者代谢异常与神经系统症状间关系目前还不十分明了,研究发现,卟胆原和ALA对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以ALA作用为主,包括:①抑制神经肌肉接头传导介质释放,体外培养可引起神经和脑细胞坏死;②抑制性神经传导介质γ-氨基丁酸受体的强兴奋剂;③遗传性酪氨酸血症患者和严重缺乏ALA脱水酶患者的ALA均过量蓄积,其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与本病相似;④神经系统内血红素合成缺陷,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抑制血红素合成可使细胞严重退化,投予血红素后可抑制本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杂合子基因携带者缺乏症状,但某些因素可促进其发病。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