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潜伏期 一般于接触松毛虫或其污染物1~3天后发病,个别患者潜伏期较长,最长可达48天。
2.全身症状:患者全身症状大多较轻,或没有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多在37.5~38.5℃之间,个别可达39℃,此时可有畏寒,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并于2~3天后渐消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移动,有压痛,于起病后10~20天时逐渐消退,局部皮肤一般无溃破。
3.局部症状:身体暴露部分容易发病,这与直接接触有关,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手,足,腕,踝等处,但也可发生于头颈,眼,耳郭,胸,脊椎旁,臀部及会阴处,少数患者可蔓延至全身,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和表现形式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四型:
(1)骨关节型:本型发病率较高,占55%以上,且危害大,若治疗不当,常易残留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病废,其发病部位多为四肢显露的小关节骨端,以单关节发病较常见,且不对称,仅30%的患者为多关节发病,或表现为一个关节症状消退后,另一关节又发病,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有时疼痛严重难忍,可呈持续性刺痛;有时呈阵发性加剧,夜间尤重,影响睡眠,局部呈非凹陷性肿胀,关节远端肢体肿胀,表面皮肤潮红,温度升高,局部有甚敏感的压痛点,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本型患者常有全身症状及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大关节出现的症状一般比小关节重,病情常迁延数月或数年,约有1/5的病例有复发倾向,本型在后期可形成关节畸形强直,并伴有关节近侧肌肉萎缩,以致严重影响功能。
(2)皮炎型:较前者少见,仅占25%左右,局部表现为灼热,奇痒,疼痛,多发生于四肢暴露部位,如手,足,指缝等处,少数发生于头或躯干,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潮红,以不同类型的斑丘疹为主,有的似荨麻疹,患者指缝间可有水疱,皮疹多呈簇状或片状密集分布,不对称,1/3的病例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经治疗后,于2~5天内退疹痊愈;少数病例可迁延数月,形成慢性皮炎,一般无全身症状,且少有复发者,局部可残留皮肤色素沉着,局部搔抓可使病变扩大,或继发感染。
(3)肿块型:发病率最低,约占5%,常在四肢或腰骶椎两旁及会阴部形成局部硬结,伴疼痛,无明显边界,以单发为多,肿块逐渐增大,于10~30天达高峰,随后液化,有波动,局部穿刺可抽出黄绿色黏稠的胶状液,或呈血性,抽液后局部症状可缓解,但易复发,穿刺液培养常无细菌生长,此型多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病程较长,为1~3个月。
(4)混合型:为上述三种类型的不同形式的合并存在,占总数的5%~15%,视地区不同,感染次数不同,其比例可不一。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